轉貼--好茶部落 魯凱族美食飄香

轉錄自新台灣新聞週刊2007/03/14 第573期---好茶部落 魯凱族美食飄香 (張倩瑋)

用小米和白飯或糯米飯,中間包著山豬肉的「吉納姆」,口味像粽子;而「石板烤肉」則是最具代表性的魯凱族名菜,兩面金黃,外皮酥脆,即使不加任何作料,依然能品嘗到豬肉的原味。


一行人浩浩蕩蕩,從台北整隊南下,經六個半小時的車程,終於到達了屏東縣,從長治交流道下南二高,莫約開行二十分鐘後,來到原住民文化園區,一時間,園區大門擋住了遊覽車的去路,緊接著,有位身材龐大、輪廓深明的魯凱族朋友躍上車來,隨行搭乘的遊覽車就好像享有特權般,大剌剌地穿越文化園區,乘載著四十名的學員登上此行的最終目的地│魯凱族Kucapungane(好茶部落)。


聚落 雲豹的故鄉

Kucapungane有「雲豹的故鄉」之稱,那是大約在六百五十年前,謠傳Kucapungane的始祖Puraruyan,從台東縣太麻里社到知本間的Rarando山一處名叫Skipalhichi的地方,帶著一隻雲豹行溯太麻里河,越過崇山峻嶺來到霧頭山和北大武山打獵,後來他的雲豹停在好茶的Dadaudaiwan的Karusgan地方不願離去,因而發現Kucapungane這個佳境,Puraruyan便帶著族人隨著雲豹的腳步到達 Karusgan,並發展為聚落。

根據日籍學者移川子之藏在一九三五年的考證,Kucapungane是魯凱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,也是近代魯凱族最晚遷村的一個聚落。不過 Kucapungane真正出現在史料上,最早是在清朝,稱之為「加者膀眼社」,但清朝政府,並沒有對Kucapungane部落領域產生影響,直到日治時代才開始,而且可以說,在日本人勢力尚未進入Kucapungane之前,Kucapungane可以說是一個在政治及經濟上高度自治且自足的部落。

二次大戰結束後,Kucapungane的族人因為考量對外交通不便、醫療資源不足、就業和就學不易,才在一九七九年左右,Kucapungane 部落從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舊址,向下遷移到隘寮南溪左岸海拔大約兩百八十公尺的河階台地上,新遷移的部落,稱為新好茶,而原址稱為舊好茶。

家屋 裝飾分階級

Kucapungane的舊社,經過數百年的發展,具有完整原住民聚落形式,是西魯凱群歷史文化重要的發源地,也有豐富的石板屋建築美學。雖然部落遷移後,族人很少再回舊址,使得許多石板屋傾倒毀壞,加上有些族人從舊社遷往新址時,拆除舊社石板屋,作為新屋的建材,以及原石板屋缺乏維護,所以造成石板屋的毀壞。

不過在一九九一年時,內政部把Kucapungane舊址定為二級古蹟,也帶動部落族人對Kucapungane舊址的重建運動,像是Kucapungane老雕刻師Lridaku及被稱為「好茶史官」的奧威尼兩人,都返回「舊Kucapungane」,開始重建家屋。

而新Kucapungane部落在成立時,有霧台鄉公所協助族人建造房舍,但是每一間蓋起來房舍大小、外型都一樣,解說員阿德形容,看起來就好像集中營一般,加上房舍內部的格局和魯凱族人的生活習慣不相符,所以許多族人又自行地向銀行貸款,重新蓋屋。

雖然新Kucapungane部落的房舍並非和舊Kucapungane相同為石板建築,且絕大多數都是用水泥作建材,不過,部落族人為了要保有魯凱族建築的傳統樣貌,因此水泥屋的外牆不貼瓷磚,而改以石板造型裝飾,尤其是家家戶戶都會以石板作裝置藝術,一方面是表現魯凱族的石板屋特色,另一方面,外牆的裝飾則用以區分住屋主人的階級。

因此,走進新Kucapungane部落,可以看到許多代表階級、代表功勳的石板裝飾,一如有象徵貴族的百合花、百步蛇圖樣,也有代表勇士的獵人、山豬圖樣,或者家中有人對音樂、運動等方面有傑出表現,房舍外圍都可以看見類似的代表圖案,至於有些人家的屋舍外圍單純地只以石板貼牆,沒有其他特殊圖案的話,就表示這一家人在魯凱族社會裡只是個平民階級,因此,在新Kucapungane只要察看房屋外牆,就能知道這家人的社會階級,相當有趣。

尤其是大頭目柯光輝剛建造完成的改良式石板屋。柯頭目是Kucapungane的部落領袖,頭目的家屋保有傳統頭目家屋的宏偉,他把自己的家屋改造成一個文物館,遊客可以進入參觀。才走進大門,一眼就望見Kucapungane藝術家沙卡勒雕刻的一個大型木雕立柱,柱上刻上百步蛇以象徵頭目的神聖與權威;屋內也有很多有關頭目歷史的文物擺設,柯頭目都會親切的跟遊客述說這些文物的故事和源由。

美食 吉納姆嘗鮮

來到原住民部落,除了了解當地原住民文化的發展外,若能體驗當地原住民的生活,才是不虛此行,尤其一旦到了魯凱族部落,就一定要嘗試魯凱族特有的飲食文化。小米酒是一般人對普遍原住民飲食最基本的認識,除了小米酒外,一定要品嚐魯凱族的「吉納姆」和「石板烤肉」。

「吉納姆」是一種類似粽子的食物,它的原料比較單純,就是把小米和白飯或糯米飯和在一起,中間包著山豬肉,再用Laviru或一種叫「卡他拉普」的嫩葉包起來,放在水裡蒸煮到熟透,便可食用。

石板烤肉則是最具代表性的魯凱族名菜,光是聞到烘烤的香味就讓人唾腺加速分泌。魯凱族因為部落據點盛產石板,加上石板的導熱性佳,所以魯凱族人就以石板當烤肉架,在底下傳統以龍眼木或相思木為柴燒,在燃燒的過程中,慢慢地把石板加溫,再拿一小塊的肥豬肉當測試,等石板能把肥豬肉的油逼出來後,表示石板溫度已經夠熱,就可以豪邁地把一大塊一大塊的豬肉放上石板,進行燒烤步驟了。

烤肉 石板是關鍵

當魯凱族石板烤肉達人黑熊和學生們力拚生火、烤肉的結果是,最終貪吃的學生實力不及黑熊,便棄爐而去,直接接收黑熊組的戰果。早期,石板烤肉用的是山豬肉,現在則是以毛豬替代,而且石板要越黑越好,黑熊說,石板使用過後不能用清水清洗,待石板冷卻後,要密封起來,保持乾燥,否則石板會裂開,如果能好好保養,一塊石板是能重複使用好幾年的。

而經過炭烤的豬肉,烤到熟透香Q,兩面金黃,外皮酥脆,即使不加任何作料,依然能品嘗到豬肉的原味,而且石板烤肉的優點是,無論經過多久的燒烤時間,豬肉依然能保持鮮甜,且肉汁不流失,更奇妙的是,黑熊說,烤肉最重要的是火候的控制,只要控制得宜,不管烤多久,肉都不會焦黑。

Kucapungane位在隘寮南溪旁,依附在井步山的山腳下,一○六戶屋舍的建築構成一個部落,成棋盤式排列整齊,由水泥屋舍結合而成的新部落環境,雖然缺乏石板屋的原味,但部落街道乾淨整潔,加上村民在現代建築上加上傳統圖騰,仍可展現魯凱族文化的特色,遊客到Kucapungane部落絕對可以體驗真正的部落生活。


其他資訊
巫瑪斯琉璃珠之父


屏東縣境內的原住民以魯凱族和排灣族為主,從Kucapungane部落而下,離開原住民文化園區的範圍,就已經進入三地門鄉,排灣族的地盤。排灣族有三寶,琉璃、金刀和黑陶,距離文化園區不到十分鐘的車程,就有一個巫瑪斯琉璃珠工作室,可以體驗琉璃珠DIY的樂趣。

巫瑪斯,有人稱他為排灣族的琉璃珠之父,二十年前,他研發排灣族的琉璃珠創作,有玻璃珠、晶土珠、水玉珠三種,所謂琉璃珠就是用是彩色玻璃燒製,晶土珠利用晶土來塑製,水玉珠則是接合琉璃火熔和晶土直塑來成型。巫瑪斯說,排灣族的琉璃珠來源已經不可考,但是,從他研究琉璃珠二十多年的心得,他有感近年來原住民文化逐漸抬頭,越來越多人願意了解、認識原住民文化。

才踏進巫瑪斯的工作室,滿屋子的琉璃珠就十分令人著迷,來不及和主人打個照面,大夥兒就急忙地拿起成品一個個端詳,巫瑪斯說,國民黨政府執政後,讓原住民的文化消失殆盡,更讓原住民沒有出頭的機會,從事文化工作的他感觸最深,不管他的琉璃珠創作有多少人複製,只要越多人願意推廣,就表示原住民文化能持續傳承。

遊客來到巫瑪斯琉璃珠工作室可以DIY琉璃珠,選擇有十二種意義的琉璃珠製作成項鍊、手機吊飾等,也可以和熱情、爽朗的巫瑪斯談天說地,聊排灣族文化、聊琉璃珠創作,他是非常願意和遊客分享心得。(張倩瑋)

◎交通資訊站

由於Kucapungane在原住民文化園區境內,因此,遊客參訪新Kuca-pungane,可以開車從國道三號長治交流道下,轉省道台二十四線到水門後,再轉縣道一八五線,接鄉道屏三十五線,就可到原住民文化園區。

入園後沿著文化園區外環道路行進,出園後可連接通往Kucapungane的產業道路東行,約二十分鐘車程,即可抵達橫跨隘寮南溪的好茶橋,過橋後接上北岸產業道路,數分鐘後即可抵達Kucapunga-ne。(張倩瑋)
...

作者:古茶步安同學會 at 06:17  

0 給意見:

張貼留言